以下是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標準調試流程,涵蓋關鍵步驟及技術要點,旨在確保儀器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并保障測量準確性:
一、開機預熱與初始化
通電預熱:接通電源后開啟主機,預熱至少30分鐘,使氘燈/鎢燈達到熱平衡,電子系統穩定。
自檢程序:啟動配套軟件,執行儀器自檢功能,確認光源、單色器、檢測器及驅動電機工作正常。若提示故障代碼,需針對性排查(如更換損壞燈泡或修復電路連接)。
環境控制:調節實驗室溫度至25±2℃,濕度≤60%,避免冷凝水影響光學元件性能。
二、波長校準
方法一:標準濾光片法
選用認證濾光片:插入已知特征吸收峰的標準濾光片(如鈥玻璃濾光片),其標稱值與實測值偏差應<±0.5nm。
自動校正:運行波長校準程序,儀器自動掃描并定位濾光片的特征吸收峰,修正單色器波長刻度。
注意:若多次校準仍超差,需清潔單色器內部鏡面或調整狹縫寬度。
方法二:鐠釹濾光片雙峰校驗
高精度驗證:使用含Pr-Nd元素的復合濾光片,其在特定波長處有兩個尖銳吸收峰,可同步檢驗波長重復性和分辨率。
三、吸光度校準
零點校正(暗電流扣除)
空白對照:樣品倉放入匹配的參比池(盛裝溶劑或空白溶液),關閉樣品室蓋,執行“校零”操作,消除暗電流及雜散光干擾。
能量平衡:調整光電倍增管電壓,使參比狀態下透光率為100%T(對應吸光度A=0)。
標準溶液標定
配制標準品:選用硝酸鉀溶液(KNO?)或重鉻酸鉀溶液(K?Cr?O?),按藥典要求精確配制。
多點校準:在不同波長下測量標準溶液的吸光度,繪制標準曲線,計算回歸系數R²應>0.999。若偏離,需檢查比色皿配對性及溶液純度。
四、基線平直度測試
全波段掃描:以空氣或空白溶劑為參比,在200-800nm范圍內進行全波長掃描,觀察基線漂移量。
合格標準:基線波動幅度應<±0.002Abs,否則需清洗比色皿、更換干燥劑或檢修檢測器。
五、樣品測試驗證
實際樣品測試:選取已知濃度的標準溶液(如硫酸銅溶液),在最大吸收波長處連續測量5次,計算RSD值應<0.5%。
重復性檢驗:同一溶液反復進樣測量,吸光度極差應<0.003Abs,反映儀器穩定性。
通過上述系統化調試,可確保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波長準確度、吸光度線性及基線穩定性滿足GB/T 17681-202X標準要求。日常使用中需注意避免強光直射樣品室,定期進行性能驗證,以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。